布局與流程
1. 介入手術室應獨立成區,可設置在建筑物底層的一段或者單獨設置,并要靠近各臨床科室;
2. 介入手術的布局不僅要符合手術室的要求,同時要符合適合X線工作的環境;
3. 介入手術室的建筑布局同綜合手術部。按外科手術要求,劃分為限制區、半限制區和非限制區;限制區包括機房、無菌物品庫房;半限制區區包括控制室、外科洗手間(可設置在手術區走廊)、麻醉蘇醒室、器械預處理間;非限制區包括更衣室、辦公室、候診室、污物處理間;還應設置談話窗口。
4. 造影機房建議不設置窗戶,依靠機械通風及空氣凈化裝置進行室內外空氣交換及溫度調節;
5. 限制區和半限制區的門均應為電動感應門;控制室和機房之間的玻璃應符合對射線的防護要求;
6. 介入手術室不必使用層流系統,空氣消毒機或者潔凈屏均可滿足空氣的消毒要求,務必做好日常維護;
7. 衛生間要遠離機房、控制室、計算機室,有利于保持機房的濕度在正常范圍內。
人員管理
1.凡進入介入手術室的工作人員必須換鞋、更衣、戴帽子,進入無菌區戴口罩,要做好自身防護。
2.建立介入部門的疫情防控小組,強化責任意識,落實責任,定期召開會議,查漏補缺。
3.實時掌握醫務人員身體健康狀況,每天做好體溫監測,有發熱(≥37.3℃)及呼吸道癥狀時禁止參與手術,必要時進行核酸檢測。
4.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識動態培訓,所有人員掌握各類防護用品的使用方法。
5.合理安排工作時間,避免過度勞累及帶病上崗。
6.手術者操作前應嚴格按照外科洗手法洗手,手術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其他人員做好衛生洗手;不應在手術者背后傳遞器械和用物,墜落在手術器械臺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應視為污染。
7.減少術者在手術間和控制室之間的走動,控制室觀看片子時要與其他人員保持合理距離,雙手始終保持在無菌區域。
8.手術人員應戴醫用外科口罩,必要時戴醫用防護口罩、防護面屏,口罩潮濕、體液污染時及時更換。
9.手術結束后,脫下手套、手術衣放到指定位置,洗手后離開。
病陪人的管理
1.介入門急診納入醫院統一流程,在門診入口和預檢分診臺應反復詢問患者及陪同人員的流行病學史以及發熱呼吸道等癥狀。
2.急危重癥患者術前急查患者的血常規、新冠病毒血清IgM和IgG抗體、以及肺部CT表現等,病情穩定后采咽拭子進行核酸檢測。
3.診療流程中一旦發現可疑對象建議轉至發熱門診進一步排除,發現疑似病例立即按照應急預案轉運隔離,同時做好環境消毒。
4.如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患者轉運途中佩戴外科口罩。
5.候診區保持良好通風,減少家屬聚集,提示家屬全程配戴口罩,減少交叉感染可能。
6.今年3月份介入領域的專家共識是暫停非急診手術,目前來看這個不現實,在手術間夠用的情況下,擇期手術和急診手術要分間進行,定點醫院最好建有負壓系統的隔離手術間。
手術器械及一次性物品管理
1、所有器械包、敷料必須由消毒供應中心進行清洗消毒,嚴禁采用浸泡消毒方法滅菌。
2、無菌物品包和一次性用品分類放置,確保在滅菌有效期內使用。
3、醫務人員使用無菌物品和器械時,應當檢査外包裝的完整性、包外化學指示膠帶、包內指示卡和滅菌有效日期,如有疑問不得隨便使用。
4、所有滅菌手術器械包外信息、植入物(支架、起搏器等)使用后有關條碼應貼于病歷便于追溯。
5、凡一次性無菌物品必須由醫院統一采購,包裝符合要求,有滅菌方法、批號、有效期標識,一次性物品應當一次性使用,不得重復使用。
6、一次性物品存放要求:放置在陰涼干燥的貨架上,距地面≥20cm,距墻壁≥5cm,距屋頂≥50cm。
7、導管分類放于專用柜內,專人保管,做好登記,使用后導管作為感染性廢物放入黃色垃圾袋內統一處理。
清潔消毒
1.儀器消毒:對于術中多導儀、IVUS、OCT微量泵等儀器應在機器關閉狀態下進行消毒,先使用柔軟布料對顯示器、傳感器等部位進行清潔,避免水進入儀器內部,再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
2.空調、潔凈屏、空氣消毒機濾網每月拆開清洗。
3.鉛衣、鉛脖套、鉛墊等物品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
4.不同區域的清潔用具應專區專用,用后專池或專室清洗、消毒、晾干。
5.抹布應做到每清潔一個物表進行更換一次,不得一塊抹布擦拭兩個不同的物表。
6.擇期和急診手術間所用潔具應分室或分池清洗。



皖公網安備 34040002000449號